Search


許孩子一個未來
文/柯雅齡  

在諮詢電話的一頭,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許孩子一個未來
文/柯雅齡  

在諮詢電話的一頭,聽到的是一個焦急的母親,正急著為孩子安排相關的醫療教育資源。

  我問母親,孩子目前的能力狀況怎麼樣?診斷為何?程度為何?母親告訴我,孩子是一個中班自閉兒,除了例行的幼稚園課程外,每週都有醫院的職能治療、語言治療,發展中心的認知語言課程,私人工作室的感覺統合訓練……每天下課後都在上治療的課程,既使是假日也不例外。媽媽只要一段時間發現孩子沒有明顯成效,就會換另一個治療師或換另一種新的治療課程。

  聽完這位母親的敘述後,我不免開始對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情緒感到焦慮,我也心疼母親這段時間的辛勞。

  跟所有的母親一樣,這個母親希望孩子的能力能跟上其他孩子,能夠快點變「正常」些。我忍不住反問媽媽:您認為怎麼做會讓孩子變「正常」,孩子就會變「正常」嗎?所謂的「恢復正常」,就是加強認知、動作、語言……嗎?孩子現階段將能力提升後,就真的看起來是「正常」嗎?我納悶的問著。另一頭的母親似乎被我問倒了。

  我告訴她,每個母親都希望孩子能夠在短時間做最多的學習,希望孩子能夠在短時間迅速提升能力,但是會不會因為這樣而剝奪了孩子原有的學習機會呢?記得去年去巡迴的學校,班級要進行戶外教學活動,有家長就是不願意讓孩子參加,原因是家長認為參加戶外教學活動是浪費孩子的時間,索性就幫孩子請假,讓孩子在家中寫作業。

  我尊重媽媽的選擇,也相信在媽媽的積極努力下,這孩子的認知能力確實因為做更多學習,會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進步;但是除了認知能力外,孩子在社會適應、人際互動的學習,是不是因此被忽略了?家長會不會常常都在為孩子做「家長認為」的「訓練」,而忘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呢?

  要讓孩子變「正常」,就該給孩子「正常」的學習環境。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一般孩子一樣,那就先看看一般孩子都在做些什麼,玩些什麼,說些什麼,就會了解該給自己孩子什麼了。同年齡的孩子正快快樂樂的在戶外追逐,就讓孩子跟著去玩追逐遊戲吧!他們在玩積木樂高時,就讓孩子跟著玩積木樂高吧!我們都希望可以給孩子很多很多,但也要了解孩子是否真的能夠吸收,或是確定孩子真的有必要做此學習,還是已經無形中造成孩子另一壓力?

  我相信家長都非常積極努力,只是不免要問,您究竟要給孩子什麼?我們都是就孩子現階段不足的能力作加強,肢體動作不佳就猛訓練動作能力,不會說話就加強語言訓練,硬要逼孩子說出話……。孩子如果某項能力不足,就會更為恐懼及退縮,是不是也無形中造成孩子的壓力及挫折?家長是否應該對孩子的訓練課程做整體性、長期性的思考規畫,而非填鴨式的,想到什麼訓練什麼,讓孩子的作息大亂,也方寸大亂?

  真正的學習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與孩子最深切、最自然的互動。建議父母親彼此要先溝通好,才有可能規畫好孩子的學習課程,協助孩子尋找優勢能力,訓練出真正自信快樂的孩子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喜歡在這兒寫著、聊著、分享著, 這些年,我與遲緩兒的互動經驗; 這些年,我與遲緩兒家庭的故事點滴。 小編:柯雅齡(yaya老師)
View all posts